三门塘古建筑群
三门塘
三门塘古建筑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村,距县城40千米,距坌处镇所在地约600米。古建筑群包括刘氏宗祠、王氏宗祠、南岳庙、王先勇宅、王扬林宅、王扬铎宅、刘治权宅、刘忠光宅、刘忠富宅、王万林宅、潘显模宅、复兴桥、王家码头、吴家码头、小寨井、大坪井。
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光绪初年维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修门面牌楼,坐东向西。外立面有浓郁的西洋风格,其中正立面是当地传统牌楼式门与欧式风格的融合,两侧立面是当地传统山墙与欧式风格的融合。祠内是传统木结构厅堂建筑,天井居中、围以左右厢房和戏楼、走廊、正厅。整座建筑,体现出中西文化融合的鲜明特色。
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始建于乾隆年间(1736~1795年),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坐东向西,由牌楼大门、两厢、正堂组成,占地面积430平方米。
南岳庙
南岳庙,始建于清代,坐东向西,由上殿、下殿、厨房、封火墙组成。
王先勇宅,位于三门塘村南三门溪,始建于清代。坐南朝北,外围封火墙,内为一天井穿斗硬山青瓦顶木结构建筑,平面近似长方形,占地面积308平方米。民居既有侗文化的特点,又有汉文化的风格,是侗汉文化交流在建筑文化上的具体表现。
王扬林宅,位于小寨石走廊内,始建于清代中期。坐北向南,外环砖墙,内为穿斗排扇木结构,上覆小青瓦,前后倒水,占地面积120平方米。
王扬铎宅,位于三门塘村石栏杆北侧,始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外围三面封火墙,正屋前为3米高石砌堡坎,有一长8米、宽1米,栏杆高1米,45级Z形分布的石踏步,不砌围墙,做到了自然地势和有利采光相结合,形成了木质吊脚楼与高封火墙相结合的多元文化现象。主体建筑为七扇六间穿斗硬山青瓦顶木结构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62平方米。
刘治权宅,位于三门塘村南,始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外围封火墙,三进二天井,内为穿斗硬山青瓦顶木结构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308平方米。
刘忠光宅位于三门塘村南,始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外围封火墙,内为一天井,穿斗硬山青瓦顶木结构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12平方米。
刘忠富宅
刘忠富宅位于三门塘村,始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外围封火墙,内为一进天井穿斗硬山青瓦顶木结构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82平方米。
王万林宅,位于小寨石走廊内侧,始建于清代中期,坐北向南。王万林宅与王扬林宅并排,共一面封火墙。主体建筑为穿斗排扇木结构,上覆小青瓦,前后倒水,占地面积140平方米。
潘显模宅,位于三门塘村中部,始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外围封火墙,三进二天井,内为穿斗硬山青瓦顶木结构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350平方米。
复兴桥位于三门塘村口,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4年),至清乾隆戍辰(1748年)倾毁,后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该村村民以捐资重修。为单拱石桥,东西向。另有明、清、民国复兴桥碑11通,记载疏通渡口和架设桥梁事。
王家码头,位于三门塘村,清水江西岸,始建于清代,呈阶梯状分布,依坡势而建。王家街修建石路碑又名“视履考详”碑,立于清道光三年(1823),碑青石质,方首形。记述王家码头修建石板路诸事,对研究三门塘石文化和碑刻文化有重要价值。
吴家码头,又称“大坪码头”,位于三门塘村,清水江西岸,始建于清代,呈阶梯状分布,依坡势而建。
小寨井
小寨井,位于三门塘村小寨北侧,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平占地面积8平方米,井青石板围砌,长200厘米、宽12厘米,深80厘米。井旁立碑1通修井路碑记,记述村村中妇女修井修路捐资和芳名,在封建年代,妇女抛头露面,成大事,并将芳名刻于碑上,实为少见,对研究民俗有重要价值。
大坪井,又名“博溥渊泉”井,位于三门塘村大坪组,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平面呈正方形,青石板围砌,占地面积5平方米。旁边立碑1通和土地祠1座。该井是大坪村民的重要饮水井,对研究三门塘人居生活状况等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三门塘古建筑群位于清水江畔,见证了清水江流域商业繁荣的历史,是研究清水江流域商业和航运史不可或缺的实物证据。三门塘古建筑群类型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不同建筑文化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