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参加官式古建筑木构保护与木作营造技艺培训
记参加官式古建筑木构保护与木作营造技艺培训
娄经伟
自7月1日来到北京,见到了来自四面八方、全国各省的同仁,开始了故宫学习之旅,在每位老师的精心授课和现场指导下,受益匪浅。但时间如白驹过隙,正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培训时间结束了。
在每位老师的授课中都印象十分深刻,总结中也不由得想起他们所讲的每个闪亮的知识点,在此,总结自己所学所悟及结合自身工作而有一定新的思考。
7月2日的培训中,上午由李永革老师开始为我们授课。李永革老师算是自己熟悉的老师了,曾在贵州古建保护培训班中曾有幸听过他两次课,记忆十分深刻。
“师傅是会说话的老师,建筑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多去看一看”。这句话是在当天讲课中对我启发很深的一个观点。李永革老师结合自身无比丰富的文物修缮经验和精炼的文物保护理念,让我在他的课堂上收获颇丰,实属意犹未尽。
在理论中从大木作、小木作、小漆作开始谈起,深入于每一个细节中,加之与传统工艺的结合,反应出文物的特殊建筑工艺工序。再讲到八大作,使我有了新的认识,结合故宫官式建筑的工艺工序,收获到了新的知识点。所谓八大作则为:土作、石作、搭材作、木作、瓦作、油作、彩画作、裱糊做。在实例和比较中李老师详尽的给我们介绍这八大作的特点。再者讲述到砖作所谓的“五扒皮”特点和为什么这样做缘由。在他的每个知识点中渐渐清晰了对故宫神秘的印象,犹如故宫营造的神秘面纱慢慢被掀开,无比欣喜和明朗,同时对文物的尊敬又上了一层台阶。
屋面的介绍中,李老师从材料到做工、从工艺到匠人、从规格到形制、从兴起到成熟等方方面面为我们讲述,在后来的实践课中走到屋面观察学习,直观了然的明白屋面大多的节点和做法。
李老师的课总是把我带入到一种全新的认识和适用的保护工作手法中去。在第二节课中讲授“官式古建筑的营造技艺”,先从中国近代保护文物的老先生事迹开始谈起,虽然时间离的很远,但对文物的热爱也深深的感动着我们。
“差一寸不用问,差一尺凑合使”类似的营造口诀在便于记忆中包含着古代匠人的智慧,类似的口诀李老师讲到好几个,也分别解释道它们不同的代表意义。古建筑的营造中不仅在恢弘的建筑中让我震撼,在蕴含着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规矩中,学之不尽。
同时讲到咱们行业的一个专业化的名称,正所谓“中线行”,实则如此,对于我国古建筑最大的材料特点就是木材,运用各种各样的搭接方式沿用至今,但对于中线的要求无处不在。李老师在丰富的保护实践经验中准确的定义了我们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含义。
结合理论的同时,还进行画图演示的讲解,画出每个结构图形样式和搭接构件,还画出榫卯等构件在一定时期的演化过程。更加直观的对木结构深入的了解,而且还很有幸参观了李老师的工作室,他悉心讲解了很多木结构的工艺流程,也耐心的讲解了每一位同仁提出的疑惑。
当日下午,各位同仁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让我对大家有了简单的了解。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同仁在课后进行了各方各面的交流,一起学习学习是缘分,实属难得。
接下来在张克贵老师的讲述中学习到明代建筑的大木结构特点。首先了解到明代建筑在紫禁城中的分布以及主要特征,在于我们在观察故宫建筑的同时有一定判断。还对明代建筑特征在岁月长河中的不断发展产生的特点和变化。还提到斗口制在古建筑上的意义:使建筑模数制走向标准化。同时张老师对太和殿大木结构的间隙,对太和殿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故宫是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工艺工序材料运用最为极致的古建筑群体,则在几百年历史变迁中,建筑逐渐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进行修缮是必要的。晋宏奎老师则在故宫的保护与维修中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故宫基本的研究、管理和修缮到故宫维修的历史回顾,从制定《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到在维修中具体的修缮措施的取舍权衡。以及对文物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进行了观点的比较和看法。所有讲述都十分精细,对文物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开阔眼界性的分析,在无比佩服中感受到每一位热爱文物的工作者对待文物的严谨而尊重的态度,值得好好学习。
在进入文物的保护工作中,开始就知道我们较早的文物保护工作者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老师,而在课堂中见到一位约花甲之年的女老师张之平老师。热爱文物没有年龄界限,张老师谈及丰富的文物保护经验中,逻辑清晰、观点明确的给我们上了一堂“木结构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在聆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更加感慨张老师热爱文物不减当年,也对年轻的文物保护工作者耐心的传授着她的丰富且宝贵的经验。
养心殿是故宫中比较重要的建筑之一,在赵鹏老师的讲解中充满很多的独特的见解,但每个见解都能让我产生共鸣,在他深入贴切的讲解中深受启发。首先他从各类文物保护文件中进行讲解,再对文物保护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进行引用归纳定义,如延续价值、恢复健康、改善环境、展现魅力等保护观点实为赞同。
进而对价值评估与实际工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仔细讲解,对于其价值评估未对保护工作起到指导性作用进行了一定的讲解,十分明晰。还对于勘察方法,勘测手段,图纸的表现方式等各方面进行对于目前行业现状产生的问题进行阐述。还对文本流程和文本组合进行了详尽的讲解。
在进行建筑构造的学习中,慢慢的明晰了中国官式建筑的构造特征及形制特点。而徐怡涛老师则给我们讲解了官式建筑的断代方法。建筑断代结合考古与建筑的研究进行的断代方式是一种相互印证的关系,在发现、发掘的历史信息中形成对一定时期建筑形制材料年代等不同特征而区分,运用科学的手法将文物的断代可行度提高。
然而在课堂中所讲到,所运用到的手段目前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准,所以对于古建筑的断代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思考的空间。
文物的保护离不开对文物的实地勘察测绘,张剑葳老师结合他自身经历过的现场勘测实例为我们讲解“文物建筑测绘与踏查概论”一课,受益良多。
首先讲到传统古建筑的概况,并讲到古建筑测绘是价值发现的基础,引入沉思,确是如此,对于文物的价值评估在于对现场的整体历史信息的归纳和总结。还讲到测量的基本原则:布局从整体到局部,精度由高级到低级,程序步步检核,次序先控制到细部。这一测量原则清楚的指导了我们的实际工作的方法,非常实用。对于复杂的古建筑测绘勘测如果没有一定的次序和原则,将会导致很多信息遗漏,使其我们的价值评估不够全面和准确。
然后提及现代科技对于我们在勘测中的使用利弊的比较,以及科技引入保护文物工作中可以达到更深入的研究。
对于文物保护工程中,我们不光针对工程保护设计和研究,还更应该在保护工程中对质量进行监管。焦占红老师为我们讲到了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的管理。他说对于文物保护要做到正确履责,将文物质量的监管做到位,作为文物工作者有义务有责任的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课堂中焦老师用专业术语和实际案例为我们剖析关于质量把关我们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做的问题,收获很大。
本次学习以故宫为实际案例,夏荣祥老师也讲述到故宫官式建筑,从大木作到小木作构件特点进行不同角度的阐明故宫官式建筑的性质特点,以及对于具体古建筑保护修缮进行做法详解,同时还对现代科学引入文物保护工作进行了探讨。
古建筑的发展与延续得益于古代匠人师徒相授、口心相传才得以保存至今,而收到当时文化普及程度的影响导致未能形成文字性的记录。郭建桥老师以自身经历讲述了古建筑木结构传统做法的一些基本规矩,而这样一些不成文的规矩成了同行业人都遵守的“法则”。郭老师结合实际案例和画图演示了古代匠人相传沿用至今的一些木作口诀。如“万线不离中”、“一记、二断、三升、四截”等等,耐心的为大家讲解,在字面意思和划线符号表面意思无法理解,但当郭老师讲述完后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对于古建筑营造的规矩,在这一堂课上让我知道了“讲规矩”和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样的定义。
实践课中,尚国华老师带领大家参观了一些现场的施工做法、大木结构、小木作、装修、屋面做法等,更加直观的理解理论课的知识。
文物保护是一个大课题,研究方向涉及各方给面,但终归我们都有一个初衷保护好中国文化遗产!
最后,很有幸聆听风趣幽默、博古通今的“段子手”、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的讲座,学习了院长视野下的故宫博物院。单院长一位中华传统文化忠实的守望者,是我们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榜样和标杆。
经过近半个月的学习,在更深入了解到故宫的同时,也结合了自己的工作类容做了更多的思考,吸收和领悟到对于我们贵州的文化遗产,我能做到些什么。老师们将结合自身的丰富经验和履历,为我们上了深刻易懂、又增长了见识的每一节课,同时深受启发,内心无比尊敬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