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西南州石窟寺(含摩崖造像)现状专项调查工作结束
在对遵义市开展石窟寺(含摩崖造像)信息测绘工作的同时,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增派调查工作组,深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会同黔西南州文化广电旅游局、兴义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册亨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贞丰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普安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晴隆县文体广电旅游局,于2020年11月18日,启动黔西南州石窟寺(含摩崖造像)专项调查工作。
虽然已过立冬,但南北盘江流域仍是平均28摄氏度的高温天气,持续6天的田野调查工作中,不管是面对沟谷里荆棘密布、乱石嶙峋、崎岖陡峭的地貌,还是因道路扩建、堵车导致无法通行的乡村公路,都没能阻止调查组前行的脚步。调查组先后调查了兴义市的“菩萨洞岩溶造像”、册亨县的“观音岩摩崖造像”、贞丰县的“贞丰花江摩崖石刻群”“者坎神仙洞摩崖”、普安县的“观音洞石窟”、晴隆县的“盘江桥石刻群”,通过影像记录、数据核对、数据补充,全面摸清黔西南州石窟寺(含摩崖造像)的基本情况、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其中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者坎神仙洞摩崖”仅存方首石碑1通,摩崖造像毁于20世纪70年代。
“菩萨洞岩溶造像”,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形成于清代,具体开凿年代不详。位于兴义市泥凼镇泥凼社区沈家坡组菩萨洞内,利用岩溶洞穴内的石笋、石幔、石钟乳,分别雕凿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弥勒佛像等像,共4尊,造像高0.25米至1.56米不等。除上述造像外,还雕凿有狮、龙、鹿、猴、象、桃、牡丹等不同寓意的动植物造像,内容丰富、形象生动、雕刻手法精湛。菩萨洞岩溶造像虽曾遭受人为破坏,但造像总体保存较好。
菩萨洞岩溶造像一隅
“观音岩摩崖造像”,又名者王摩崖浮雕观音像,俗称观音岩,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雕凿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位于册亨县庆坪乡秧亚村海尾观音岩崖壁上,崖壁宽40余米,高5.6米,观音造像在崖壁中部,像高0.59米,宽0.37米。观音手托宝瓶,盘坐于莲台上。两侧阴刻“救苦观音多显圣;神在须空保万民”对联一副,落款为“戊寅年观音岩张石匠”。原在观音造像前建有房屋,20世纪70年代损毁,仅于崖壁下遗存石柱础一个,高0.32米,面径0.39米,镌刻有“牛王”“星光出行巡图”图案。崖壁下立有破损方首抹角石碑1通。造像左臂和头部局部损坏。
观音岩摩崖造像
花江摩崖石刻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镌刻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至1952年。位于贞丰县平街乡小花江村北盘江右岸。花江摩崖石刻群几乎都分布在南岸古道旁,内容基本上以反映花江铁索桥的前世今生为主。除保存较好的摩崖石刻21外,另有题名“炳堂蒋军门行乐图”的摩崖造像一尊。造像地处西侧崖壁最高处,窟高1.75米,宽1.10米。蒋炳堂造像高、宽均1米许,身着清代服饰,端坐窟内,右手持有团扇,左手至于胸前。造像雕刻手法娴熟,技艺精湛,但造像头部、手、脚皆有损坏,后期当地人用水泥修补。
贞丰花江摩崖石刻群
“炳堂蒋军门行乐图”摩崖造像
“观音洞窟”,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开凿于明代,具体年代不详。位于普安县三板桥镇十里村滇黔驿道北面“观音洞”。洞口南向,现仅存洞口月弓门两侧崖壁上雕凿“双龙抢宝”造像,离地2.30米,地面处宽0.40米,保存较好。原观音造像已被后期水泥塑造观音像取代。
观音洞石窟
“盘江桥石刻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晴隆县光照镇东方红村半坡塘组北盘江东西两岸。命运多舛的盘江桥,自明崇祯间建成铁索桥近400年来,留下许多摩崖石刻、造像和碑刻,共20余处。其中摩崖造像有地处西岸,开凿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的朱家民座像。摩崖造像曾遭受过严重破坏,朱家民座像头部已不存。另一处“达摩渡江”造像仅存残迹。
“盘江桥石刻群”摩崖石刻一隅
“朱家民”摩崖造像
工作剪影